一周举办三场侨胞活动!汕头引来华裔青年,传承潮菜技艺

汕头 更新于:2025-10-26 10:57
  • 幸福蔷薇154

    一周内三场活动,全是对着海外年轻华人开的,不是拉赞助,不是搞庆典,是真刀真枪教他们做鱼饭、卤鹅、工夫茶,还带他们去侨村摸老墙、看红头船。

    汕头没在喊口号,它在动手,把祖宗的味道塞进年轻人的胃里。

    这24个来自五大洲的侨胞,不是来旅游的。

    他们中有人在悉尼开餐馆,有人在马来西亚做餐饮老板,有人是“00后”,在异国长大,中文都说不利索,但一听说“潮菜培训班”,机票买得比谁都快。

    为什么?

    因为他们妈在厨房里念叨过“你爸小时候最爱吃这个”,因为他们奶奶临走前说“回汕头,吃一口鱼饭,才算回家”。

    这不是文化课,是认亲课。

    汕头给的不是一纸证书,是钥匙。

    钥匙能开两扇门:一扇是味觉记忆的门,一扇是身份认同的门。

    钟成泉讲潮菜历史,不是讲考古,是讲人。

    他说潮菜是“侨胞的乡愁”,这话不假。

    你在外头吃不到的,不是酱油和鱼露,是小时候灶台边那口热气,是阿嬷一边骂你“吃慢点”一边夹进你碗里的卤大肠。

    现在,这些味道被打包成课程,送到洛杉矶、曼谷、悉尼的厨房里。

    他们学的不是菜谱,是根。

    美国洛杉矶中华总商会带着华埠小姐来,不是来打卡网红店的。

    庄佩源带的是下一代。

    这些女孩,从小在加州长大,会说英文,会跳舞,可能连“汕头”在哪都不知道。

    可她们站在东湖米仓,尝了一口菊花鸭母捻,眼睛突然亮了。

    不是因为甜,是因为这味道,和外婆煮的,一模一样。

    这不是旅游体验,是血脉在说话。

    泰国30个华裔青少年,10天里摸侨批、看红头船。

    侨批是什么?

    是几十年前,一个在泰国打工的潮汕人,寄回老家的信,里面夹着钱,写的是“阿母,钱收到,勿念”。

    这些孩子,以前只在课本里听过“华侨”,现在他们看见的是真实的手写信,是发黄的纸,是字迹歪歪扭扭的牵挂。

    他们不是在看历史,是在认爹妈。

    汕头的算盘打得明明白白。

    500多万海外潮汕人,本地才500万。

    谁在养家?

    是海外的侨胞。

    谁在撑未来?

    是他们的孩子。

    老一辈的“乡愁”靠回忆撑,年轻一代的“根”靠体验认。

    你光讲“爱国”“思乡”,他们听不进去。

    你让他们亲手捏一个菊花糕,闻到卤水香,尝到鱼饭不腥,他们才懂——原来我姓的这个“陈”,不是随便取的,是祖宗从潮阳带出来的。

    你看看他们去的地点:濠江的“老字号”店铺,东湖米仓,潮菜实训基地。

    不是去博物馆,是去活人做饭的地方。

    学员亲手做,老师现场改,吃一口就点评。

    这不是表演,是传艺。

    传的不是技术,是态度——对食材的尊重,对火候的耐心,对味道的执着。

    这些,比任何口号都管用。

    澳大利亚主厨韩兵说:“我要把正宗潮菜带到国外。”他不是想开连锁店,是想让非华裔也尝一口他妈妈的味道。

    马来西亚的刘品杰想“融合当地菜”,他不是要改潮菜,是要让潮菜活在别的土地上。

    这比“保护非遗”更狠——非遗是博物馆里的古董,他们要的是活体移植,是让潮菜在异国生根,开花,结果。

    汕头没花一分钱搞宣传,它用味道说话。

    你不用讲“文化自信”,你让一个法国人吃了一口达濠鱼丸汤,他问:“这汤里加了什么?怎么这么鲜?”那一刻,中国故事自己在讲。

    你再看时间:一周三场,全冲着新生代。

    不是老人团,不是商会年会,是厨师班、夏令营、华埠小姐体验团。

    这是精准打击。

    老一辈的联络靠电话,年轻人的连接靠体验。

    你送他们回去,他们会在洛杉矶的餐厅菜单上写上“潮汕卤水牛腩”,会在社交媒体发视频:“我刚从汕头回来,这是我奶奶教我的做法。”——这才是真正的软实力。

    汕头不靠政府拨款撑场面,它靠的是“你妈的味道”这四个字。

    它知道,年轻人不买账的,是空洞的“家乡情怀”;他们买账的,是那个让你半夜饿了,想起来就流口水的味觉记忆。

    你想想,一个在纽约长大的华裔孩子,十年后开了一家潮汕面馆,门口挂的不是“中华美食”,是“汕头阿嬷同款”。

    他的顾客,一半是白人,一半是华裔。

    他给孩子讲:“你太公是从汕头坐红头船来的。”——那不是历史课,那是血脉的延续。

    汕头干的,不是文化输出,是身份重建。

    它不问你是不是中国人,它问你:你记得你妈煮的那碗粿条吗?

    你真觉得,一个在异国出生、长大的孩子,会因为一张地图、一句“你是中国人”,就认祖归宗?

    不会。

    但如果你让他亲手捏出一个鸭母捻,尝到那口甜中带咸的滋味,他就会在心里默默说:哦,原来我姓的这个字,是有味道的。

    你敢不敢说,这比任何爱国教育都管用?

    当一个海外华裔青年,能在异国街头,端出一盘正宗的潮汕鱼饭,你说,他心里想的,是“我来自哪里”?

    还是“我到底是谁”?

    你告诉我,哪一种认同,能撑得更久?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