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汕头、茂名三市上半年财政收入表现引关注,广东省各市财政收入排行榜揭晓,GDP辉煌背

汕头 更新于:2025-09-07 22:48
  • 夜阑人静縠纹平
    湛江、汕头、茂名3个市脸红不?广东省各市上半年财政收入排行榜,GDP再高也是数字,财政收入才是真金白银。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特区、国家石化基地、沿海平原地区、人口大市的湛江、汕头、茂名3个市脸红不?财政收入竟然拼不过内陆山区城市、下辖多个贫困县、人口少1~3百万的清远市,相差还不是一星半点!湛江:粤西和北部湾城市群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粤东地区核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汕潮揭都市圈龙头,首批经济特区;茂名: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能源基地,粤西综合性枢纽城市和沿海重要的港口。

    财政收入“倒挂”引深思:粤西粤东三市如何破局?

    翻开广东省上半年各市财政收入排行榜,一组数据对比格外刺眼:湛江、汕头、茂名这三座头顶“省域副中心”“经济特区”“国家石化基地”等光环的沿海城市,财政收入竟集体落后于地处内陆山区、下辖多个贫困县且人口少100万至300万的清远市,差距并非毫厘之间,而是足以引发行业内外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深度审视。

    从基础盘来看,三市的“先天优势”本应转化为财政硬实力。湛江坐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海洋经济、临港工业布局多年;汕头作为首批经济特区,背靠汕潮揭都市圈的人口与产业红利,民营经济底蕴深厚;茂名依托石油化工这一“压舱石”产业,长期占据粤西经济总量前列。反观清远,过去长期受限于山区地理条件,产业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直至近年才借助“广清一体化”逐步承接产业转移。

    但财政收入的“真金白银”不会说谎,数据差距的背后,是产业质量、财税结构与发展效能的深层分化。湛江的临港工业虽体量大,但部分项目仍处于产业链中上游,附加值与税收贡献度未达预期;汕头的民营经济多集中在纺织服装、玩具等传统领域,转型升级缓慢,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财税支撑;茂名的经济结构则过于依赖石化单一产业,抗风险能力与财税增长弹性不足。而清远在承接广州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瞄准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同时激活文旅、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更均衡的财税来源,加上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人均财政贡献反而凸显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三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与“自身造血”平衡问题。湛江、汕头承担着粤西、粤东城市群龙头的职责,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上投入巨大,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可用于发展的资金;茂名则需在传统重工业转型中投入大量成本,短期内难以快速释放财税增量。反观清远,在“广清一体化”中更多是“借力发展”,广州的产业、资金、技术外溢降低了其发展成本,同时自身财政支出压力相对较小,更容易形成“收入增长快于支出增长”的良性循环。

    财政收入的“倒挂”,并非否定三市的发展成果,而是敲响了“重总量、轻质量”的警钟。对于湛江、汕头、茂名而言,与其纠结于“是否脸红”,不如将此次数据对比视为转型的契机:湛江需推动临港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提升产业链附加值;汕头要激活经济特区的改革活力,扶持民营经济向新兴领域突破;茂名则需加快产业多元化布局,降低对单一产业的依赖。唯有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才能将区位、产业、人口优势真正转化为财政收入的“真金白银”,重新扛起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大旗”。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