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如何实现“活态”发展?汕头这场重阳民俗文化调研活动探索新路径

汕头 更新于:2025-11-02 10:58
  • KeIIy19781104

    10月28日至31日,恰逢重阳节,“我们的节日·2025广东汕头重阳民俗文化调研交流活动”在广东汕头举行,4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调研。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汕头市文联、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汕头大学文学院协办。

    四天内,专家学者先后赴澄海区盐鸿镇莲花山、潮南区陈店镇和濠江区的葛洲与东湖等四个代表性区域开展实地调研,在汕头大学图书馆举行专题学术交流会,推动理论研究与地方实践深度融合,进一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振兴。

    深入田野,在民俗现场感知文化实践

    重阳节,许多区域的节庆活动至今仍由村民自发组织,呈现出活态传承的鲜明特征。

    在澄海莲花山,调研团队观察了当地民众在重阳前夜登山“圆梦”的习俗,不少家庭扶老携幼登山祈福,静候入梦,这一习俗体现了民间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

    在潮南区陈店镇,规模宏大的重阳巡游活动生动展现了地方节庆传统,巡游队伍中的彩旗、锣鼓与英歌舞队穿街而行,沿途居民设香案迎接,场面热烈,反映出节庆活动在凝聚社区、维系宗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功能。

    在濠江区的葛洲与东湖古村落,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祠堂与侨宅,以及传承有序的家风族训,共同勾勒出潮汕地区深厚的家族文化与侨乡认同。

    实地调研结束后,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汕头大学图书馆举行学术交流会。

    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国民协节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研究员韦苏文表示,中国民协“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促进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对接,实现传统节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活动中,中国民协向汕头大学文学院和图书馆、汕头市文联、汕头市民协、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捐赠了一批节日文化研究专业书籍,以支持地方学术资源建设。

    学术交锋,共解传统节日“活态”密码

    在分组学术交流环节,三个分会场围绕“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与活态传承”展开专题研讨。

    韦苏文认为,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纽带,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重要方向。

    第一组由湘潭大学教授漆凌云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宪昭担任评议。王宪昭系统阐释了重阳节从先秦避灾到当代敬老的核心内涵演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秀从情感人类学角度分析了节日仪式中的“温暖建构”。漆凌云探讨了重阳节传说的知识生产机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储冬爱以陈店镇巡游中的“标旗女”为案例,分析了其在仪式传承与性别角色演进中的文化意义。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副院长张帅以颜文姜祭祀为例,探讨了孝文化的在地化实践。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吴杨波则关注潮汕重阳巡游中北帝与妈祖的角色互构现象。

    第二组由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袁瑾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卫华担任评议。王卫华探讨了节日文化的符号化建构机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杰文则从自然信仰角度解析民俗节日的精神根源。袁瑾认为,新媒体平台正在重塑公众参与传统节日的方式,推动情感认同与文化传播模式的转型。武汉大学教授蔡磊聚焦节庆文旅化过程中的伦理议题,呼吁关注文化真实性保护与社区主体性。

    第三组由辽宁大学教授邵凤丽主持,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李向振担任评议。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编委梁建恕分享了传统节日传播的地方实践。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陶立军梳理了重阳节的源流与文化内涵。邵凤丽表示,重阳节正经历从家庭日常生活向公共文化仪式的现代转型。李向振提出探索“法人保护机制”,以强化集体性非遗项目的制度保障。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分析了潮汕文化在“双创”实践中的内在动力。汕尾市民协名誉主席林木群介绍了海陆丰地区重阳习俗的多样形态。

    本次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与学术研讨相结合,不仅深化了对潮汕地区重阳民俗的文化理解,也推动了关于传统节日现代转型的多元思考。学者们认为,传统节日的生命力在于其如何回应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与社会发展,只有在创新中传承、在生活中延续,才能真正实现“活态”发展。

    南方+记者 陈斐仪

    图片来源:袁笙

    通讯员 刘洋 姚望新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陈斐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